一直以來都有觀察到太相信 AI 寫報告的人,常有的困擾問題:
「我用 AI 寫了一份報告,主管卻不買單,反而覺得我不夠用心,為什麼?」
這其實不是 AI 能力的問題,而是你有意識這份報告真正要負責的是人類自己嗎?
我們都知道,AI 能寫出一篇流暢的報告,但真正能說服主管的,不是格式完整,而是你是否清楚、站穩了自己的立場:
你怎麼看?你認為關鍵問題是什麼?你願意為哪個方向承擔風險?
AI 不是代工工具,而是思維鍛鍊
我平常也大量使用 AI,不是為了取代我自己,而是為了幫助我——
- 梳理複雜資訊的因果
- 模擬策略選擇的副作用
- 推進尚未成形的觀點
但要讓 AI 寫出的東西真正「接地氣」,有個前提是:你得先願意把真實的商業現場交給它參與。
我平常怎麼用AI?這三件事最重要
1|讓AI參與我的日常現場,而不是只在交稿前出現
我會用 AI 記錄下我今天觀察到的團隊情緒波動、用戶反饋、KPI 偏移趨勢。
不論是大事件還是微小體感,只要是「我腦中還沒組織起來的思緒」,我都讓 AI 陪我梳理。
2|用不同資料夾建立對話節奏,像經營一場腦內論壇
我把對話主題分成幾大類:
北極星與業績增長觀察、用戶洞察與回饋、團隊人才成長與績效挑戰、年度策略復盤與下一季規劃等等
這些主題像是我自己的內部會議,只是參與者是一位永不疲倦的對話夥伴。
3|餵養原始資料,讓 AI 說話有脈絡、有溫度
我會把報告、復盤資料、主管提問與方向指示記錄、訪談逐字稿、滿意度摘要、業務分析等一併丟進去。
這不是為了讓 AI「算出一個答案」,而是幫我建立一個思考的底圖。
以下是我真的會用的提示句,與你分享:
- 請參考附件,條列分析,表格化呈現
- 請加入用戶原話與量化佐證,讓洞察更具體
- 請幫我用一句話總結這段內容的關鍵觀點
- 請整理成適合對 CEO 簡報的格式,附上風險與建議
- 請用創業投資人的角度,質疑這份報告的盲點
- 根據我們過去的對話,你覺得我目前在哪個層次卡住?
- 給我未來三週的行動建議,每週拆成三個可推進的任務
這些都不是為了讓 AI 說得更聰明,而是讓我思考得更誠實。
那,一般專業經理人該怎麼開始?
如果你是一位產品經理、營運主管、策略分析者、甚至 Team Lead,你可能會更關心的是:
1|AI能不能幫我看清問題的本質?
從業績下滑、轉化卡關,到團隊低效,AI能幫你從資料碎片中找出線索。
2|我怎麼把 AI 融入會議、回顧、人才管理?
會前先讓 AI 幫你列出三種觀點;會後請 AI 總結行動點並提醒盲區;新人加入時也能用 AI 模擬教練對話。
3|我怎麼讓 AI 產出的內容被主管買單?
用真資料餵養、加入人的判斷語氣、在結論前補上一句「我認為、我的觀察」與風險備註,會讓 AI 不只是機器,而是你思維的延伸。
結語|AI 再強,也要你敢思考、願負責
AI 可以讓你說得更快,但不能替你判斷。
報告可以由 AI 寫,但被留下來開會討論的,是那些真的「有想過」的人。
如果你想讓AI真正幫上忙,就讓它參與你的迷惘、你的脈絡、你的角度。
這樣產出的內容,主管不只是願意聽,還會願意跟你討論下一步。
—
如果你對「怎麼用 AI 幫自己變得更有判斷力」有興趣,可以給我一個讚,我也有動力來持續分享出更多提示句、策略模擬與對話範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