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世代的鴻溝:一年後,職業經理人的兩種命運

很久沒發文了,

老實說,我最近幾乎每天都在——跟 AI 聊天。

不是閒聊,是那種工作上的深度對話:讓它幫我拆解複雜的增長邏輯、呼喚大師來講解、釐清策略優先順序。我發現,有些我過去得花一整天盤整的思路,現在有 AI 陪跑,可能半小時就能拆開、釐清,甚至提出更完整的思路做法。

這週,我受邀向全球運營夥伴做一場分享,主題是:

「北極星與領先指標的增長實務」。

本來我以為大家會聚焦在北極星怎麼訂、領先指標的探討、流程,但讓我意外的是——

大家更感興趣的是,我是怎麼用 AI ,用到能幫我快速看出問題的本質?平常使用 AI 的時長?」

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:

大家真正關心的,是『思維的升級』,而 AI 正在加速這個過程。

AI 不止是寫報告的工具,而是拉開認知落差的放大器

這半年,我觀察到一個現象越來越明顯:

在這個變化極快的環境裡,會用 AI 的人和不會用 AI 的人,思考方式已經出現了分歧。

有一群專業經理人,已經把 AI 當作日常策略的副駕,用 AI 診斷業務瓶頸、重新推演使用者行為,甚至跳脫思維盲區。 而另一群人,還停留在讓 AI 幫忙寫會議記錄、翻譯文字、產出基本報表( 數據處理準確度還沒那麼高 )的階段。

差別不是誰比較會操作,而是:

誰能讓 AI 成為幕僚。

一開始可能只是處理問題的速度不同,但久了以後,你會發現,決策的維度、管理的視野、創新的能力,也開始拉開了。

真正的門檻,不是學會工具,而是建立共創節奏

AI時代的關鍵從來不是「你學了哪個工具」,而是:你習不習慣讓 AI 參與你還沒想清楚的事?

我們過去總以為「專業」的意思是你能快速有答案。

但在 AI 陪跑的世界裡,真正的專業是:

你能不能設計一個「不確定也能一起推進」的節奏,並讓AI幫你反覆模擬與修正?

我自己也還在練習一件事——

把那些我「還不確定怎麼做」的問題,先交給AI 試著跑一次。

有時候它講得不一定對,但它總是能提供一個不在我思考慣性裡的切入點。

我最近的 AI 共創練習

1|開一場「AI 陪跑虛擬會議」

每天有意識的挑一個難解的命題(像是:北極星怎麼訂、用戶族群、家長留存下降的真因、轉化不升如何突破),請 AI 跟你開會,互動過程中,能快速幫助我們找盲點與想像力。

2|把 AI 當「思緒疏通器」

當我寫不出結構、想不清流程、理不順優先順序時,就會請 AI 幫我寫第一版,不是要直接用,而是讓我有東西可以推翻、比較、調整。這樣效率快很多,還不容易卡住。

3|每月一次「AI 探索日」

團隊共學:大家分享最近用了哪個 Prompt 最有收穫、互相分享最近得到的新東西,怎麼讓AI 幫忙節省了時間或打開了盲點。這一週不講KPI,只講「思維上的刷新」。久了之後,團隊裡的「問題切法」會默默升級。

你不是要變成 AI 高手,而是要變成更快進化的自己

AI 不會直接淘汰人,但它會默默地,讓那些願意與它共創的人,跑得更快、想得更深、執行得更準。

「AI不會取代你,但會讓會用它的人,把你拋在身後。」

你不一定要很懂技術,但你可以先從一個簡單的練習開始:

每天讓 AI 陪你想一個「還沒解開的問題」。

當你習慣讓 AI 成為副駕,習慣讓它參與不確定的旅程,

你會發現——你不是只是在用 AI,而是在進化自己。